唐山民革党员刘建国署名文章:吴禄贞其人及其遇害的前前后后
日期:2025-02-27 来源:团结报
【字号:

编者按

2月20日,《团结报》第6版刊登了唐山民革党员刘建国署名文章《吴禄贞其人及其遇害的前前后后》,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吴禄贞(1880—1911),著名爱国将领、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民族英雄。辛亥革命时期,吴禄贞曾任清新军第六镇统制,参与策动驻扎在滦州的新军发动反清革命。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石家庄火车站。吴禄贞遇害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时局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留学日本 宣传革命思想

吴禄贞,字绶卿,号梦泽雄,生于湖北省云梦县吴家台子书香门第之家,年幼随父读书,勤奋聪敏,尚侠喜武。吴禄贞16岁时,父亲患肺病去世,家庭生活日益窘困。为了生计,吴禄贞到张之洞在湖北开办的织布厂做童工,因看不惯厂内工头为虎作伥、欺压工人,借机暴打工头后离开。

1896年,吴禄贞进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在军营内,他刻苦操练,钻研兵书,成绩优秀。吴禄贞母亲当时在张之洞家教其女儿做女红,张之洞得知吴禄贞曾祖父吴元鼎是清朝道光庚申进士后,联想到自己哥哥张之万是道光丁未进士,两人系先后科考题名,而吴元鼎的后代落到如此境地,心生同情,于是推荐吴禄贞进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

湖北武备学堂是清政府最早在地方建立的培养下级军官的学校,吴禄贞先是接受德式军事教育,后又接受日本式训练,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898年,吴禄贞由湖广总督张之洞选送日本留学,先在成城学校预科学习日语和中学课程;1900年7月,正式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是中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

吴禄贞在日本读书时,正值甲午战后日本利用中国巨额赔款一跃跻身为强国行列之时,这让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救国救民。其间,吴禄贞结识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并与革命党人频繁接触,后秘密加入了革命组织兴中会。

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在南方长江、珠江流域发动起义,吴禄贞受孙中山委派秘密回国,与唐才常谋划了武装反清的自立军五路共同起义计划。起义失败后,吴禄贞返回日本复学。

1901年冬,吴禄贞学成毕业,成为清朝新军中年轻有为的军事人才,吴禄贞与同校留学生张绍曾、蓝天蔚并称为“士官三杰”。

在日本留学期间,吴禄贞就曾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1900年,吴禄贞与部分激进的留日学生在东京神田区建立中国留学生会馆,吴禄贞豪迈地说:“此会馆之于中国,无异于美国之独立厅。”留学生会馆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他利用这块阵地,举行集会、演说,宣传革命思想。鲁迅曾说:“凡留学生一到日本……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所说的会馆,即吴禄贞成立的留学生会馆。

从日本毕业归国后,吴禄贞继续在张之洞的军队里任职,同时兼任湖北武备学堂教习、会办。他以武昌水陆街13号寓所为秘密聚会地点,从事革命活动。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吴禄贞注重从学生、士兵中吸收有志于革命者,他秘密翻印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刊,在学堂和军队中散发。由于吴禄贞等人的积极努力,“秀才当兵”在湖北蔚然成风,提高了军队文化素质,为日后湖北新军成为武昌首义的主力奠定了基础。正如参加辛亥武昌起义的革命元老张难先所说,“湖北革命之基,实于此植之也”。

1903年,清政府为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练兵处统筹编练全国军队,急需使用大批军事人才,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劝吴禄贞“投身中央,伺隙而动”,加上载涛任军咨大臣后,为了牵制袁世凯而开始重用留日士官生等有利条件,吴禄贞于1904年到北京清练兵处,担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此间,吴禄贞还到西北陕甘等边远省份考察军事,由于在途中畅谈清朝弊政等,被撤掉监督职务。

1907年4月,吴禄贞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到奉天担任军事参议,时值日本侵略者挑起“间岛”纠纷,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徐世昌委派吴禄贞负责调查“吉林界务”。吴禄贞不辞辛苦,亲自率员勘查边界,测量绘图,草拟《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10万余言,用大量证据说明此地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并同日本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交涉。当时同吴禄贞交涉的日本人,面对义正词严的吴禄贞,不得不惊叹:“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轻也。”

调查完毕后,吴禄贞向徐世昌做了详细汇报,徐世昌认为吴禄贞干练有胆识,于是提拔吴禄贞为陆军正参领,帮办吉林边务。吴禄贞任职后,团结当地军民与侵略者针锋相对,将侵略者企图蚕食我国东北的狼子野心昭告天下,引起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警惕。

吴禄贞在东北处理同日本人交涉领土问题期间,对东北地区革命党人的活动悉心掩护。革命党人熊成基、廖仲恺等人在这一地区的活动,都得到了吴禄贞的照顾,清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后,认为他有革命嫌疑,将其调回北京。

参与策动辛亥滦州起义

革命党人为了掌握武装,于1910年筹措白银2万两,为吴禄贞谋得第六镇统制职位,12月23日,清政府任命吴禄贞为清军第六镇统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湖北镇压,并抽调吴禄贞所辖第六镇第十一协南下。吴禄贞见武昌起事,形势逼人,希望能和起义军接触,配合南方行动,遂即到陆军部自荐,请求随军前往。清廷对吴禄贞早有戒心,令其回保定待命。这时屯兵滦州的清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滦州发动兵谏,拒绝执行清政府的命令,并提出“二十条政纲”,迫清政府停战,实行立宪。

南有武昌义军起事,北有军队骚动,清政府内外交困,决定派与张绍曾有同学之谊且有深交的吴禄贞为宣抚使,去滦州平息动乱。吴禄贞和张绍曾同为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二人意气相投,深相接纳,在张绍增发动“滦州兵谏”前就曾秘密相约“利用秋操,暗带子弹,相机起义”。

吴禄贞到达滦州后,不但不“宣抚”,反而鼓动张绍曾不失时机、尽快采取革命行动。他和张绍曾商定,调集驻扎在滦州的第二十镇进军丰台,吴禄贞自己由保定率第六镇进逼长辛店,驻扎在奉天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作后援,形成夹击之势,攻占北京,策应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同年10月20日,阎锡山等在山西发动起义,击毙巡抚陆钟琦,宣布独立,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清政府电令驻防保定的新军第六镇第十二协协统吴鸿昌率军开赴石家庄,进军太原,镇压革命军。吴禄贞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深知第六镇如与山西民军开火,定会造成严重后果,遂派革命党人何遂急赴保定,任第十二协参谋,随军前往,防止发生意外。

吴禄贞还与张绍曾商议,准备进一步联合山西民军以实现南北夹击,推翻清政府的计划。随后吴禄贞于11月1日赶到石家庄,派副官周维祯持函到山西会见阎锡山,商谈组织燕晋联军,共同举事。11月4日,清廷突然宣布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企图用高官厚禄笼络吴禄贞,使吴禄贞与山西义军互相残杀。当天上午一列由北京开往湖北前线运送军火的列车开进石家庄车站,吴禄贞当即下令扣留,并奏请停战。紧接着吴禄贞轻装简从,如约赶到娘子关与阎锡山会商,决定成立燕晋联军,推举吴禄贞做燕晋联军大都督,阎锡山、张绍曾为副都督,温寿泉为联军参谋长。燕晋联军宣告成立,决定于11月7日凌晨晋军与第六镇在石家庄会师,举行起义。11月6日夜,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东不远的电报局楼上召集中级以上军官开会,宣布7日凌晨举行起义。部署完毕匆匆赶回设在正太铁路石家庄车站的行辕。

石家庄遇害

吴禄贞的一系列活动,让清政府视其如芒刺在背,尤其是袁世凯更是把吴禄贞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当时清政府已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命其率领北洋军镇压南方起义。吴禄贞在石家庄截留军火阻断了武昌前线清军的军事物资供应;吴禄贞驻军石家庄卡断了袁世凯回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路途;吴禄贞与阎锡山组建燕晋联军,更成为对袁世凯的严重军事威胁。

早在11月5日,被吴禄贞撤职的原第六镇第十二协协统周符麟和军咨府第三厅厅长陈其采,先后窜至石家庄进行秘密活动,周符麟是袁世凯的死党,陈其采是顽固的保皇派。吴禄贞的参谋何遂等人发现这些反常现象后,立即向吴禄贞报告,希望他提高警惕。

11月6日午后,由北京到石家庄投奔吴禄贞的孔庚也带来消息,说军咨府已开会,准备派人来石家庄暗杀他,希望他加倍注意。何遂建议调山西革命军来充当卫队,或换个地方住,可是吴禄贞却满不在乎地说:“马蕙田担任警戒,他是我的心腹,靠得住。”然而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贪图2万元赏金,出卖了他。

吴禄贞为了安全,计划翌日把司令部迁到石家庄市内大石桥东边不远的栗村路南的英美烟草公司大楼,由于事情紧迫,尚未来得及搬迁。11月7日凌晨,在车站司令部,吴禄贞和参谋长张世膺、副官周维祯、参谋张厚琬还在紧张地工作,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吴禄贞批阅完军咨府转滦州张绍曾的电奏件,交书记员送出,此人出去后突然惊慌折回。这时,司令部已被包围,马蕙田带着一些人闯进办公室,口称大人高升、向大人贺喜,却随手拔出手枪连连射击,吴禄贞随即倒在血泊中。

此时,办公室案上滦州张绍曾的来电“我军整装待发,请与山西义军前来会师”和吴禄贞的复电“愿率燕晋子弟一万八千人以从”的墨迹尚未干。参谋长张世膺在车站旁同时遇难。赶到石家庄赴约的山西义军先头部队,听到吴禄贞被刺的消息,遂拆毁铁路10余里,将第六镇的辎重物资装上火车,撤回山西。

吴禄贞在石家庄组织发动燕晋联军攻打北京的计划,直接推动了直隶和山西革命形势的发展。吴禄贞之死间接导致了滦州兵谏的失败,北方辛亥革命大联盟陷入瘫痪,也使南方独立各省承受了更大压力,革命党人严重受损,此后北方革命形势迅速转向,革命形势日趋暗淡。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表彰先烈,下令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追赠同时遇难的张世膺烈士为陆军少将衔,周维祯烈士为陆军大都尉衔。3月14日,黄兴主持在上海张园举行的追悼吴禄贞活动,孙中山派员前往致祭,并亲撰祭文:“荆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昔在东海,谈笑相逢。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契阔十年,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未已。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猰貐磨牙,蜂虿肆毒。人之云亡,百身莫赎。”

1913年11月7日,吴禄贞等三烈士遇难两周年之际,石家庄人民和山西人民在烈士牺牲的正太车站北边择地修建了吴公祠和陵园,将吴禄贞的遗体由娘子关迁葬于此,将张世膺和周维祯的遗体安葬在吴禄贞墓的两侧。烈士墓庄严肃穆,墓前建了三座4米多高的墓塔,高高的须弥座上竖立着圭形尖顶式汉白玉碑石,正中一座碑身正面镌刻着“故燕晋联军大将军绶卿吴公之墓”14个金色隶书大字。左侧墓碑上刻“故燕晋联军参谋华飞张烈士之墓”,右侧墓碑上刻“故燕晋联军参谋干臣周烈士之墓”。塔前设石供桌。吴公墓后高台上,建尖顶凉亭式凭吊楼,楼头有阎锡山书撰的挽联,墓侧有阎锡山书撰的三通碑铭,记述三烈士生平业绩。碑额由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书篆并设有专祠祭堂。孙中山曾特派专使前来祭悼。

1982年,三烈士墓迁建于市区长安公园。新墓环境幽雅肃穆,宽敞的多级石阶之上是石砌的平台,四周环筑花墙。三座墓塔依原样重建,三通汉白玉方碑经整修仍用原物。

(作者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段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