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朱学范:促成两岸通邮的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
日期:2024-06-13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字号:

朱学范

朱学范(1905年6月12日—1996年1月7日),曾用名屏安,上海金山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邮电部部长、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第七至九届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集邮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职工对外交流中心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等职。民革第一、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朱学范是近代中国劳工运动的领袖,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为创建新中国的邮电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是朱学范诞辰119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的生平往事。

1905年6月12日,朱学范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感受到上海工人的苦难生活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在心坎里埋下了对帝国主义压迫、剥削中国劳工的憎恨。1924年,朱学范参加了上海邮政局招工考试,被录取成为一名邮务生。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朱学范积极参与和组织邮务工人的罢工斗争,从此开始了自己从事工人运动的生涯。

大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遭到极大的摧残。为了更好地组织邮务工会,保护工人利益,朱学范于1928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35年中国劳动协会成立。朱学范作为劳协领导人之一,在组织劳工群众进行合法斗争的同时,与协会内部代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工贼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斗争实践中,他不断探求中国劳工运动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给他以深刻的启示,从而自觉自愿地接近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朱学范曾在国内筹备发起一个名为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的组织,希望能够联合全国工人力量统一抗日。倡议得到了各级工会的积极响应,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也给予积极回应。但根据当时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工会法》规定,中国不允许建立全国性的总工会,筹备工作最终失败。朱学范深感失望,也从中看到了国民党对待工人的真正态度。

1946年,国民党当局极力拉拢朱学范参加将于11月1日召开的“国民大会”。朱学范毅然决定不参加这样的会议。不久,他发表《上海声明》,并离开上海来到香港,为维护中国工人运动的团结统一,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从此朱学范走上了新的革命征途。

1948年4月30日,朱学范在哈尔滨看到了中共中央为纪念五一劳动节而发布的“五一口号”,表示完全拥护赞同。8月1日,朱学范出席了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后,朱学范迎来了参与筹备新政协的光荣任务。

朱学范担任邮电部部长期间的工作证

1949年10月1日,朱学范朱学范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19日,年仅44岁的朱学范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任命,出任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

朱学范常说:“作为一个老邮工和首任邮电部长,我的心始终和邮电事业连在一起的。”早年从事邮务工作的经历让朱学范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他将邮电事业看作国民经济建设的神经系统,然而他也深知,多年的战争使旧中国留下的通信网络和设施支离破碎。

在任职邮电部部长的18年中,朱学范为中国邮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带领广大邮电职工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邮电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三年就初步形成了沟通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的通信系统,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贡献了邮电事业的力量。

实现祖国统一是朱学范一直以来的心愿。他认为通邮是推动两岸交流、促成统一的重要桥梁。朱学范提议,两岸之间可以率先实现通邮。

1981年,朱学范在《愿海峡两岸早日实现鸿雁传书》一文中提出,实现“三通”,是统一祖国的第一步,通邮是“三通”的先声。1987年,朱学范又呼吁“香港设立民间邮包互换站”,撰文建议“两岸红十字会在厦门和金门之间交换信件”。至此,台湾终于同意由红十字会转信,结束了大陆向台湾单方面通邮的历史。

2008年11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两岸邮政全面开办各项业务,朱学范一直期盼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段涛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