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河北发展》2025年第3期刊登了河北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张永强署名文章《高水平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 为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高水平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 为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张永强
河北是钢铁大省,钢铁产能约占全国1/5,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1/4。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以新工艺新材料为重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产业。省委科技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建设燕赵系列实验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2024年12月3日,首家燕赵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在唐山正式揭牌运行。高水平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切实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人才,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和产业化,对推进我省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发展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催化作用。
一、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正当其时
钢铁产业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营收稳定保持在万亿元以上,河北钢铁企业13家入围2024中国企业500强,9家营收破千亿,基本形成“临港沿铁、相对集中”的产业空间布局。长期以来,我省钢铁产业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瞩目成绩,钢铁冶炼企业已从2011年的123家减至39家,产能实现大幅压减。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唐山、邯郸两市,产能占比达79%。“采烧轧制用”产业链齐备,减碳防污扩绿扎实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板带型线棒管”产品全覆盖,高端钢材品种占比八成左右,推出了电工钢、船舶用钢、高纯铁等拳头产品,其中优质家电板、高强度汽车占国内市场第一位、第二位。
我省钢铁产业在钢铁需求见顶、行业减量发展大背景下,还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大气污染压力。河北环抱京津,蓝天保卫战任务艰巨,连续三年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目前,钢铁行业排放量占七大行业排放总量的40%以上,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大气污染风险隐患。二是双碳战略压力。2024年河北粗钢产量1.9亿吨,排放二氧化碳约3.5亿吨。长流程占比超90%,在现有长流程工艺下,以碳的高效利用为主技术优化路线对实现深度降碳,空间有限,急需改造。三是市场竞争压力。目前钢铁市场低迷,对中国钢2030年产量预测由10亿吨降低到8亿吨,激发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且降低生产成本,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问题。如何在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仍然坚定不移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推动新产品迭代升级,对企业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面对重压,河北怎么办?向创新要动力和活力成为当务之急、必走之路,在钢铁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河北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钢企研发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科技领军企业。二是人才紧缺,近70%企业急需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三是研发链条脆弱,前端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卡脑子”,中端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足——“卡脖子”,后端成果转化路径不畅——“卡脚脖子”。
面对严峻形势,在战略上,必须坚定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信心,打破囚徒困境,实现向上突围。在战术上,化劣势为优势,整合力量办事企业方面,河北拥有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的河钢集团;研发力量方面,拥有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主,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为重要支撑的高校科研体系;产业集群方面,唐山生铁、粗钢及钢材产量始终保持在亿吨以上,钢铁总产量占河北省钢铁总产量50%以上;人才方面,拥有由张福成院士领衔,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由此,在钢铁重镇唐山布局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成为共识。两年筹备试运行期间,实验室启动各类科研项目36个,攻克极低碳排、超短流程熔盐电解制备钢铁、烧结烟气CO、NOx源头削减与过程协同治理等多项产业共性技术,其中1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0项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
二、着力打造钢铁产业战略科技力量
燕赵钢铁实验室致力于瞄准世界钢铁科技前沿,以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为己任,以加速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目标,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规模、有组织、全链条创新,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钢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总体思路是建设大平台、集聚大团队、实施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赋能大产业。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实验室由省委科技办负责统筹,唐山市政府为建设主体,采用校地企院共建方式布局。在管理运行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从激励评价、研发导向、用人方式、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在研发团队组成上,采用省内外院士和教授“双首席科学家制”,由院士与省内顶尖科学家共同引领科研方向。在研发架构上,采用“3+N+M”(3个主基地,N个融合创新平台,M个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灵活组建模式,构建起覆盖产学研用全链条的协同创新网络,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优质资源。探索推行“众筹科研”模式,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成果转化试点,逐步变“供血”为“造血”。
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实行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行业阅卷的项目生成与验收流程,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由实验室提出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机制,自主组织科研团队、自主决定技术路线、自主调整经费使用,赋予实验室最大限度自主权。目前实验室建设了测试中心、研发中心和科创中心等3个主研发基地,具备从原材料理化性能到钢铁产品使用性能的全链条检测试验能力,与河钢集团、首钢京唐等单位共建30个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落地应用,走向市场。
打造一流协同创新生态。实验室测试中心、研发中心由华北理工大学负责运营,科创中心由河钢集团负责运营,目前正在合作开展十余项技术融合究。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联合创新平台合作,依托项目、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实施联合关。牵头建设单位和共建单位之间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打破学科、单位壁垒实现技术、经验、信息和成果共享。各方通过协同攻关课题,共同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充分融合交流,促进科研事业和成果转化的协调发展。
三、燕赵钢铁实验室扬帆起航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钢铁产业的未来趋势与挑战,燕赵钢铁实验室将坚持“四高”理念,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高起点定位。牢牢坚持“四个面向”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钢铁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以“用”为导向,进一步明晰实验室建设目标、科研思路和重点任务,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着力提高原始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钢铁领域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
高标准建设。广泛借鉴成熟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团队入驻方案,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验室尽早交付入驻和实体化运行;坚持“乙方思维” ,以全球视野招引培育一批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钢铁领域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高效率运行。落实好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探索建立灵活高效、放权赋能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绩效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实室创新活力,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实验室健康可持续运行。
高质量赋能。完善“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机制,主动对接产业、企业发展所需,精准凝练发布创新供给清单、应用场景清单,加强小试平台、中试基地建设,推出更多首台套、试生产装置,打通产学研用全条,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 张永强:深化科技重点领域改革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4-09-09 |
• | 张永强:科学家“带货”科普 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2024-08-05 |
• | 张永强赴邯郸调研“民革党员之家”建设情况 2019-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