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汲取精神力量
民革沧州市委驻会副主委 杨国忠
穿越历史的风云,赴一场红色之旅。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见证者,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红色印记遍布城市角落。
今年5月份,民革沧州市委组织部分党员赴上海、嘉兴等地参观学习,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在历史影像中重温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听红色故事,寻红色足迹,从而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此行,收获不小,意义重大。
我们先参观了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是一幢老上海风格的二层小楼,青砖黛瓦,质朴厚重。在新天地的老街中,看起来那么普普通通,然而正是它,见证了中国自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热血青年,在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时期,代表全国53名共产党员,在这里秘密开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通过党纲和决议等。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豪情满怀,誓要改天换地,捍卫祖国的万里河山。
相距不过1.3公里,绿树掩映着另一幢老建筑,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这次大会有许多历史性的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党章……这里的空气因历史的厚重而肃穆庄严,这里的一砖一瓦因伟人的指点江山而熠熠生辉。
参观完一大二大会址,我们又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纪念馆。
每一处都让人心灵受到一种冲击和震撼,尤其是在四行仓库。根据四行仓库保卫战拍摄的电影《八佰》,去年,民革沧州市委曾经组织所有党员都看过,对那场战争的惨烈也都了解,但眼前的满目疮痍还是让我们禁不住热泪长流。
四行仓库是位于苏州河西畔的一座混凝土建筑,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铸就了它悲壮又可泣的战斗历史。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战士们奋勇杀敌,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重振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同时又因四行仓库只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因此整场战斗也就真实地展现在西方世界面前,使这场保卫战不仅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更向当时四亿国民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不可亡”的民族气节。
80多年过去了,硝烟虽已远逝,但墙上的弹孔和硕大的窟窿却仍然触目惊心。时间带走了枪林弹雨和战火纷飞,却终究没能抚平遗留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伤疤。正因为这伤疤,我们才会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正是因为这伤疤,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兴我中华。
离开上海,我们又赶往了嘉兴南湖,去拜谒那条见证中国命运的红船。秀水泱泱、碧波荡漾、红船静泊,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那些在这条船上开会、唱国际歌的画面也仿佛就在眼前。
这艘红色画舫因缘际会,在革命风暴中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深的缘分,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掌舵了中国这艘大航船,从此中国革命由苦难走向辉煌。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民革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增强民革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继承和发扬民革优良传统,深刻感受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坚定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在风雨中诞生、发展,民革的前辈们也是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创立了民革。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一直传承到今天。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辉历史,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民主党派和中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发展历程。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们要传承厚重历史,对民革的同志们来说,我们的历史让我们骄傲,同时历史又交给我们沉甸甸的责任,鞭策我们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追寻红色回忆,探寻精神密码,在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必将在未来的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沧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