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火 激燃中华―马克思主义在河北安平的传播
日期: 2021-05-17  来源:河北民革
【字号:

衡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衡水市委会主委 崔海霞

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是中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人,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毛主席曾说过:“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1916年,李大钊在27岁的青春年华,以一颗真诚的赤子情怀写下了著名的《青春》,宣示了再造青春中华的伟大梦想,展示了我国早期共产主义志士的坚定初心和历史担当。建党之初,中共中央委托李大钊指导北方党的工作,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自此,两位衡水安平人与李大钊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

一位是民革元老、中共秘密党员李锡九,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立即加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结识了李大钊。李大钊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根据李大钊的指示,回衡水安平、饶阳一带开展建党工作。李锡九一生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利用自己国共两党的双重身份,奔走于两党之间,为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一位是共产党员弓仲韬,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结识,并在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开始学习研究马列主义。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李大钊派遣回安平传播马列主义。1923年8月,在安平县台城村,弓仲韬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1924年8月,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在此期间,弓仲韬与李锡九共同在安平县的农村播下革命火种,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直隶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忆往昔,安平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解放战争的大后方。根据《安平县志》等相关资料记载,安平县263个村,有记载的烈士就有2906人,平均每村11.6人;有地师级干部357人,平均每村1.4人。看今朝,“两个第一”的红色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安平群众的心坎里,牢牢凝固在安平的黄土地上,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红色安平”的品牌也走出衡水、走出河北,吸引着各地干部群众前来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成为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育实践基地。

重温《青春》之志向,革命先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的崇高境界和使命担当,穿越百年时光,依然让人为之振奋和鼓舞。“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复其膏腴矣”,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实现“青春中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各民主党派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这个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必须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剂”,不断增强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再忆创业之艰难,李大钊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狱中自述》,牺牲时年仅38岁。李锡九为了党的工作需要,赴汤蹈火、“隐身埋名”,毁家纾难、在所不惜,其中共党员身份直到1980年(其逝世后的28年)才正式公之于众。弓仲韬双眼被敌人害瞎,夫人病逝于奔赴延安途中,3个孩子中2个为革命牺牲。无论经历多少生死考验、付出多少惨烈牺牲,革命先辈矢志不移,展现了铮铮风骨和高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还不能喘口气、歇歇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胜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展望中华之未来,在“十三五”规划目标胜利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这也为广大民主党派党员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我们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智慧和力量统一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新”“三好”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和建言献策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段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河北日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