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可以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升级;数字贸易有利于加强产业间知识及技术要素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引领产业协同融合。记者在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进一步了解到,智能制造和数字贸易的优势,对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政协常委、廊坊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廊坊市委会主委李艳军建议:加快发展河北省智能制造产业
后疫情时期,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等战略,谋求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产业为重要载体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河北省政协常委、廊坊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廊坊市委会主委李艳军建议,立足省情,着眼现实,实施“两步走”战略,力求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河北打造成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载地、智能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实验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的新高地和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智能制造水平、智能装备应用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标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针对河北省智能制造发展依然面临龙头企业偏少、关键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李艳军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
加强典型培育。引导企业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广智能制造先进示范典型,加快推行智能制造新模式,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等方面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培育河北智能制造典范。
加强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能装备企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成立“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协会”,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做到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建立技术交流服务推广平台。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智能转型提供技术资源、方案设计、流程改造等专业服务。开展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服务。
加强人才支撑。在知名高校、智能制造研究机构和优势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实用工程人才。优化省内高校学科设置,实施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具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优化人才引进环境。
加强融资支持。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发挥政府性引导性基金作用,设立省智能制造子基金,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建立智能制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鼓励和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创新适合智能制造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智能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