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河北省委会: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日期: 2021-02-23  来源:燕赵都市报
【字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民革河北省委员会提出了问题、对策与建议。

民革河北省委员会提出,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800万人,2019届高校毕业生834万人,比去年增加14万人;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特别是2020年疫情的出现,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造成更加严峻的影响。

目前,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满意”的工作岗位不足。特别是体制内诸如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工作岗位等不能满足需求。

一、二线城市的吸虹与排斥。高校毕业生经过四年大学生活,成为城市人或准城市人,大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对其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高房价、高消费和对人才的高要求,又形成对高校毕业生的一种排斥。一些高校毕业生就在这种吸纳与排斥中等待,成为城市“一漂”族。

“皇城”的自豪感。河北省是畿辅之区,百姓的皇城意识很强,如果不能到京津就业,河北省域便是河北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以河北某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流向为例,师范类毕业生、非师范类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意愿分别是95%、90%,充分说明了河北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这既是河北每年能够获得大量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优势,又对河北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压力。

专业设置与调整滞缓于市场发展。除部属高校具有自主设置专业外,省属及地方高校没有设置专业自主权,造成专业设置滞缓于市场发展。由于省属及地方高校是当地人才的主要培养教育机构,专业设置滞缓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出现“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象。

部分毕业生有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心态。早就业和晚就业对于部分家庭影响不大,甚至有家长认为孩子不用着急就业。还有的学生就业预期过高,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也着急签约。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的打算,毕业后全力备战各种考试,所以毕业后不急于就业。

对此,民革河北省委员会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深入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本村任职,从事基层党建、服务管理、村务监督、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鼓励和支持更多师范类毕业生到乡农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为乡村振兴补足人才。

赋予省属及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赋予高校自主灵活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专业自主设置的宏观调控,使专业设置自主权与宏观调控相协调,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加强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理念的引导。独生子女的成长是全家围着孩子转,渐渐养成依老、啃老潜在意识和心态并延续到大学。十余年的“啃老”文化氛围使大学毕业后依然没有独立自主意识,形成毕业生的慢就业、懒就业的行为。要加强学生自我独立教育,早日独立生活。

加强初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创业的意识。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同比大幅下降,在这次疫情潮被迫失业的大军也加入了与874万应届毕业生一起抢工作的大战中。在今年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心理预期实现先就业。在工作岗位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选择二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与其坐着不如积极面对。

责任编辑:段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河北日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