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革党员刘海玉、杨延琦分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二三等奖!
日期: 2018-12-29  来源:河北民革
【字号: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4月,民革中央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共收集征文600余篇。近日,民革中央宣传部、民革中央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团结报社、团结出版社领导,外聘专家共同组成评审组,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承德民革党员刘海玉、邯郸民革党员杨延琦分获二三等奖。现刊登两篇全文如下。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刘海玉

1978年我还是个小学生,住在只有30多户100多人的小山村,满眼都是大山和崎岖的小路。去乡里要走10公里,到县城要走20多公里,交通基本靠走,全村只有当村支书的父亲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乡里来回要半天,去县城就得走一天。所以村里人基本上一年就去一次县城。全村的人每年都有半年为吃饱饭发愁。高中毕业的父亲是全村学历最高的,他18岁毕业就在乡里和村里工作,我的印象中他那时整天愁眉苦脸;他愁的是怎么能让父老乡亲们吃饱,怎么改变闭塞落后的现状。

记得某一天父亲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大声地对母亲和我们兄妹几个说:“这回有盼头了”。我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也莫名地很兴奋。没过几天,就见所有的乡亲们都兴高采烈地聚到我家争论着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在搞联产承包。那之后逐渐的大家讨论话题就由借粮转变为谁家存了多少粮了。大家的笑容也多了,声音也越发洪亮了。

后来我开始去外地上学,每次回去都见到家里的变化。一年秋收后,父亲开始组织大家修路。半年后的春节前,10公里左右的宽阔的土路一直通到乡里。第一辆汽车开到了村里,有的老奶奶是第一次见到汽车。父亲又在谋划把电缆架到村里,让村里通上电。为此他筹建了木材加工厂,就近加工山里的木材。大家十分的踊跃,一边有着光明的希望,一边还有过去都想象不到的收入。那时父亲很少在家,整天为打开销路在承德和天津奔波。那时每一辆进村拉货的汽车都带给乡亲们无限的希望。一年后,终于有一辆辆拉着水泥杆和电缆的汽车开进了村。那年春节回家,满眼都是亮堂堂的村舍和开心的笑容。在我去县城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又给村里每家都安装了自来水,春节又为每家都买了一台电视机。这个穷山村终于有了让十里八村羡慕的资本。

1989年,我来到天津上大学,父亲送我到学校。他已经苍老的脸上满是骄傲,我和哥哥是全乡里的第一批大学生,还是同年考中,同出一家。在乡里、在县里都很轰动。父亲不停地和我说着他当年在天津为推销木器而奔波的往事,我满眼是第一次到大城市的目不暇接。那时的天津没有太高的楼,但楼群遍地;到处都是工厂,满街都是自行车,汽车;不太宽敞的街道拥挤但不堵塞。天津的物资很丰富,满眼都是没见过的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商品。

在校办工厂和实习工厂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各种大型的机加工设备,见识到百炼钢变成绕指柔;当时校办厂已经在研发数控机床,老教授的话:“将来的机加工数控一定是主角”今天已变成现实。当时的我最喜欢和同学一起骑着旧自行车沿着中环一路骑到展览馆,去参观各种展览。每次都有很新奇的发现,为不断更新的设备和设计思路而感叹。也激发我跃跃欲试的冲动,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和同学一起完成了大连某厂的自动贴体包装设计;拿到了我用知识创造的第一笔财富,虽然仅仅1500元,但对我的鼓励却是莫大的。

起初有许多学长每年放假都要往家里背挂面、点心等,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家里边也能买到了;物资的供应越来越充足了。93年我毕业前,学校附近开了一家自选商场(现在叫超市),我第一次走进去,满眼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想这家超市的库房一定非常的大,这么多人一刻不停地拿也拿不光。我是带着兴奋和憧憬的心情离开学校的。

若干年后再次回到天津,到处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清澈的海河、子牙河,没有了冒着黑烟的工厂却多了无数的霓虹灯;比东站更漂亮的天津之眼和水滴成了新的城市坐标;当初荒凉的外环也成了灯火通明的风景大道;滨海新区等开发区的崛起使得城市扩大了数倍。我想这已不是我熟悉的天津,而是一座新城。

93年7月,经过北京中转,坐了一夜的火车,在清晨5点钟我到达承德。我提着行李走出车站,挤出嘈杂的接站人群,开始打量我将要开始新生活的这个城市。以前虽然来过几次承德,但我的印象里只有避暑山庄。街道上的车不多,除了公交车、货车以外,很少见到轿车;还有很少见的出租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

承德是在群山环绕中的一座小山城,空气有点呛人,一层淡淡的烟雾在城市上空,飘荡在山腰间。楼房并不太多,大片的平房从平地盖到半山,甚至山顶。烟雾就从家家户户的燃煤烟囱里冒出。穿城而过的武烈河水量比较大,有十几米宽的河面;河里鱼很多但几乎没有垂钓的人。承德因避暑山庄而闻名中外,但当时的游客并不多。那时的游客还以外国人和港澳台为主。

当时的承德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工业企业不是很多,以国企和集体企业为主。商业也不是很多,几家国营商场、国营宾馆、饭店是主流;私营多以路边摊贩为主。

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多数会选择去改革开放的热土----深圳、广州,或者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所以选择回来的我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待遇。我可以自主选择就业的单位。当时工业除了钢厂以外,有悬挂输送机的几个厂,挂车厂、工具厂、千斤顶厂等主要国企;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内还是有较强的竞争力的。但因为对体制和意识认知的考虑,我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合资企业之一。这是一家以开发生产石油装备为主的中港合资企业,在这里开始了我的上班生涯。

公司的开发理念和服务意识在当时是很新潮的,因而我得以经常出差;我在国企的同学都很诧异我一个搞设计的为什么经常出差。设计说起来很简单,往往灵机一动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实现思路的设计,当然还要有材料分析、结构设计及各种计算,制作样机、实验及改进的重复,工艺化设计,然后产品就出来了;在国企到这里设计工作就完成了,然后就是坐等别人来订购或者销售部门的工作了。我们公司的设计要来源于客户的需求,因而我们要主动上门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现场的实际工况,然后再回来做设计;产品完成后还要去现场考察应用效果,在不断地改进直到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的销售意识无疑是很受客户欢迎的。这也是外资、合资及私企对国企形成冲击的主要原因。很多的国企还没有来得及转换意识就被冲击垮了。承德原来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几家国企就是这样被南方的私企和合资企业冲击垮的。当然还有国企负担重、体系庞大、生产链过长及观念陈旧的原因。90年代的国企经历了一轮体制改革,股份制、体系分割、甩包袱;这在当时是及时的和必要的。下岗潮过后大家才感觉到,新的企业变得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了;而下岗的人群经过政府的引导和培训走上了自我创业和再就业的道路,也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一阶段是工业改革的高潮。

改革的阵痛期过后,承德的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兴企业也逐渐形成体系,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的转变,从独家到集群化发展,产业链的形成,人才的流动及培养都体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各种行业协会的不断成立,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的理念逐渐打破以前闭塞保守的经营理念。充满生机的土壤才会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以前陌生人见面习惯问:“你在哪里上班”?现在的问法是:“你在做什么”?问法的改变体现了人们观念的改变。改革不只是体制的改革,还有观念的改变也同样重要。

进入21世纪,承德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街道越来越宽,道路越来越多,隧道一个接一个地打通,高速公路一条接一条的开通,一环八射的交通网络拉近了承德与京津唐等地的距离。楼房一片片地盖起,十几层、二十几层、三十几层不断创新高。拥有景观和名贵绿植的花园小区一个个的涌现。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说起房子总问你家几室的?现在问起来就是你家多大面积?有电梯吗?有车库吗?问法的改变代表了需求的提高。

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大,开发区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双滦和双桥也连接到了一起,双峰寺建起了水库,随着冰上活动中心及几个功能区的建设,那里将又是一个新的城区。机场的通航拉近了承德与世界的距离,也促进了承德的旅游发展;即将开通的高铁是承德交通的又一助力,承德进入了北京的一小时生活圈。河水逐渐减少的武烈河从北到南建起了十二道橡胶坝,宽阔的水系既改善了空气质量又形成一道景观。

这个城市发展的快速、变化的巨大让我目不暇接,而又心潮澎湃。在1996年和2017年两次来承德的天津朋友非常的感慨:“当年的承德是很小的,看着很落后,又脏又乱;20年后的承德太美了,太现代了,如画的山水,干净的街道,清新的空气,还有那么多的文化古迹,真是让人住下就不想走。”我听了满心的欣喜和自豪;当他在承德买了一套养老房后我才确定这是真心的肯定,而不是一时的恭维。事实上承德已经成为京津等地购买养老房的首选地之一。来承德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近两年,到市政府倡议旅游市民在旅游高峰期尽量避开经过或进入景区,以保证景区的交通和秩序。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餐饮、住宿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我偶尔还会回去那个小山村,当初需要大半天的路程,随着张承高速的开通只需半小时就到了。每次我都会站在老家对面山坡上那棵一百多年树龄的老松树下,静静地打量这个我熟悉又陌生的小山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当初低矮的村舍全变成了同一的、整齐的宽敞明亮的瓦房。过去杂乱的院子也变得整齐、干净。当年奢望自行车的乡亲们现在院里大多停放着私家车,现在是抬脚就能进城了。当年为温饱犯愁的乡亲们,现在经常谈论的是城里哪家饭店的菜好吃,以及近期去哪里或哪国旅游的话题。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旁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当年父亲带领大家修的那条土路已经变成水泥路,这是国家的村村通政策;那条翻山越岭的高压线还在;没变的还有那口一百多米深的水井,井水还是那样的甘甜。当年安装自来水的泵房里的设备已经更新过了。当初年少的我从这里走出去到大城市,再回到离这里最近的小城,如今已人到中年,这个小山村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了。

四十年,从少年变成中年;我的村、我的城、我的国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强盛,越来越美丽。改革开放,我亲历、我参与,我付出汗水也收获幸福。畅想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推进,我又充满无限的期待和无穷的动力。我的家、我的城、我的国,明天会更好!

我从改革中走来——四十年历程回头看

杨延琦

1978年,我十岁。十岁已经非常记事了。上了小学三年级,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了老师讲四位数加法“顿悟”而学习突飞猛进的那年,是我隐约中明白为学之道的那年,是我的老师给予我不吝鼓励的那一年。

那年年底,我们在村里(我们村是公社所在地)知道了咱们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虽然土地还没有实行承包,但在自家自留地上种经济作物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父亲第一个开始在地堰上种植可以卖钱的扫帚。父亲种、缚的扫帚每把八毛或一块,卖成钱的时候成了我们家整年近两个壮劳力养活四个小孩子(十三岁、十岁、九岁、六岁)艰难生活中一笔不菲的收入。没有人说三道四,当然也没有人前来从父亲这里学习,父亲的手艺全村独一。

1979年,母亲从亲戚朋友那里学来了扎纸花的手艺,开始在家里利用生产劳动回来的夜晚与早起时间扎纸花圈卖。那时候还不敢声张,哪里有在自己家做花圈放花圈卖的,不好看,好似也不吉利啊。但是有人需要,母亲顾不了那么多,养活四个孩子要紧。时断时续的花圈出售也给家里添了一点收入,且高粱秆、荆棘条、废弃的土砖坯等都派上了用场。

我的父母都是精明人,他们给我买了一只小山羊,叫我们搞课余养殖。放学后的割草养大养肥养多了我家的山羊,也培养了我对家乡山水草木鸟兽的熟悉基础上的浓浓情怀。爹说这搁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这话当时我不明白,后来我考上县里的中学才懂得了。

1980年,我以全年级品学兼优的资本被学校推荐到县城里去参加全县初中招生考试。结果,真的考上了。爹说:“以咱的出身,放在前些年,你是没门儿的。要继承你爷爷重视学习的家训,通过上学走出去,也是根本无望的。”爹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

我懂了,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家谋钱的道路,给了我上学的机会。

没有联产承包的时候,家里的日子依旧很艰难。光每次我往学校里转粮食的要求,在我家里也都不好实现。我把麦子转走了,父母姐弟他们吃什么?按人口给的细粮全年都是有数的啊!其中的难处,父亲清楚,娘亲明白,我是后来才知道。“砸锅卖铁,割头卖辫子,也要供孩子上学”,这是我的父母亲一直坚守的铿锵誓言。

包产到户后,我临近初中毕业。家中的粮油已经基本上不成问题了。暑假里,母亲要我和弟弟在家里炸好面和玉米面和在一起的发面馃子,我们可开心了。因为单是棉籽油我们家里就有一小缸五六十斤。这跟先前母亲炒菜时滴点油甚至根本不放油相比是多大的进步啊!

1983年的“中招”,还解决了户口、工作等问题。我就只是报考了县里的高中,父母没有阻止我,也没有抱怨我,只是随我的愿。他们说“你只要能上,我们就支持”,尽管那时家里的经济还很不宽裕。

就是在那年的深秋初冬,我们村全体村民在大队统一安排下,继承历史传统,引进外地树种,借助高校资源,大面积种植果树。三千亩的果树在专家指导下,在全村人的艰苦奋战中,从第二年春天树苗发芽起,几年内,濯濯童山就蓊郁硕果成乡亲们奔小康路上的绿色银行。

父辈他们虽然大都已接近中年,但为了果树管理,积极参加大学老师在田野里手把手的传授与培训,如饥似渴夜里灯光下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有知识的传授给没文化的,领悟快的传给慢的。大家相互学习,互通信息,赶往城里或矿区,马路上,起早搭黑销售葡萄、苹果的几乎全是我们村的人。奋斗的日子真的很辛苦,勤劳的日子也的确有好的回报。大家伙基本上都摘掉了穷帽子,建起了新房子,到年龄的男孩儿也都娶了媳妇子。村民运动会开起来了,集贸市场火了,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了。水果之乡致富奔小康,厉害了我的村!

1986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到了省城里的师范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在省会大学学中文的学生。我以让同学们品尝水果的形式向大家秀我村庄的美丽,引发大家美好的想象,自豪的情感几十年来都不曾忘。

1988年,两岸政策开放,我的邻居前河南省移民局局长高立德的夫人高冀惠生带着她的孩子们回到了阔别四十来年的故乡,来探望日思夜想的几十年的故乡的亲人,全村人也都亲见了人们一直在口头上传说的高家人。高家沸腾了,村庄沸腾了。我的家乡跟台湾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台湾老兵回来了,再也不走了。高冀惠生全家捐资建了新的小学,对故乡的人们寄予厚望。后来,高家人又几次回来,眷村不移两岸情,乡土最恋一家亲。

1990年,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母校,当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上我以我是第一个在市(县)高中任教的老师而严格要求自己,给家乡争光,为家乡多多培养学生而勤奋不停,可以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实际上也的确影响引领了很多人。

改革开放,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把日子过好。我的妻子左手开饭店右手开书店,帮我实现了再回大学读研的梦想。

改革是进步之道,开放为发展之路。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我都能深深地体会得到。

2004年,趁着现在所在学校改革发展办学的机会,我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变动,将工作从县城移到了市里。

开放的心态激发学生走世界的理想,改革的工作培养学生进步的力量,成了我教育教学不竭的动力。

我的父母为我的不断进步点赞叫好。当我为家乡增了光添了彩,他们就觉得那就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先前的不如人化作今日满满的自信与益受人尊敬,他们觉得幸福的生活如在天上。

我深知,我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最直接受益者,当然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培养帮助我发展的父母、家乡、母校和所有的贵人。

没有开放,就没有妻子在海外开的第一家制作地方舌尖上的美味——北方小食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我在学校里指导学生们进行诗词楹联创作而参加全国中学校园诗会展现风采让生活充满诗意的灿烂日子。

开放让我的女儿利用奖学金留学东洋;改革让我的儿子由北方到南方,爱每一寸国土,练好本领,保卫祖国的深蓝海疆。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全家每一个人丰富的梦想和奋斗进步的力量。这是一条学习之路,这是一条发展之路,是一条进步之路,当然也是一条感恩之路。因为它是正道,所以必定带领我们走过诗意沧桑。

责任编辑:段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河北日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