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革党员李福友:万余藏品 留住“红色记忆”
日期: 2017-10-31  来源:河北民革
【字号:

编者按:10月24日,《沧州日报》刊登了《万余藏品 留住“红色记忆”》一文,介绍了民革党员李福友的“红色收藏”,适逢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予以转载。

走进李福友的工作室,你会不由得惊叹: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橱里放的,都是红色题材的藏品,规格不一的毛主席塑像、大大小小的像章,还有不同时期的画刊报纸、文献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人们在大开眼界后,常会感叹:作为民革党员、沧州市婚姻服务行业协会会长,都知道他在中国婚庆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是没想到还是位深藏不露的收藏达人。

他的藏品确实很多,单毛主席像章就有1.6万余枚。虽多,但每一件都装在他的心里,长什么样、在哪淘的,都如数家珍。夜深人静,劳累一天之后,欣赏这些宝贝,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每每此时,都仿佛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收藏从几枚像章开始

小时候,他的家里有个鞋盒子,盒子里有块大手帕,手帕上别满了毛主席像章。

儿时,没有玩具,这盒像章便成了他的宝贝。过段时间就会把盒子从高高的橱顶上拿下来,仔仔细细地看,久别重逢一般。

他说那个年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毛主席的热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家里,居委会工作的母亲,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父亲则白天上班,晚上参加联防队义务巡逻,也是个出了名的“老积极”。在学校,他们天天唱红歌、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故事。家庭和学校的双熏陶,让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所以,每每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他都如获至宝,小心珍藏。而那个鞋盒子也一路跟着他从天津搬迁到了沧州,那几枚像章便成了他最早的藏品。

“镇店之宝”来自偶然

许多人或许都记得,前些年,在沧州汽车站附近有个很火的古玩市场,南来北往的收藏者甚多。李福友没事时就爱往那溜达,淘到了不少宝贝。被他称为“镇店之宝”的一尊毛主席塑像也由此而来。

在古玩市场,他认识了一位老者。两人虽相差30多岁,但一见如故,甚是投缘。不忙时,李福友还会邀这位“忘年交”到小酒馆里一坐,边吃边聊收藏的门道。那两年,他从老者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后来,有段时间这位老友忽然不来了,李福友一打听,有人说是他病了。闻此,他赶紧买了些营养品跑到老者家中探望,却发现原来是老友的妻子得了重病。老者见福友前来探望,很受感动,并托付了一件事。因妻子病重,急需用钱,想把家里珍藏多年的一尊毛主席塑像转让,托李福友给找个买主,要价8000元。

当时李福友还主要收藏像章,塑像未曾涉及。但是一看到那尊塑像,便被吸引住了:这尊塑像半米多高,主席正在挥手致意,面容慈祥、栩栩如生,让人一见便爱不释手。

20年前,8000元不是个小数目,他想买下来,可手里就只有5000元钱。于是从朋友那里借了5000元钱,拿了一万元钱过去。老者说什么只留8000元,李福友却执意给了一万元。见心爱之物没有流向陌生的地方,老者也甚是欣慰。

也就从那时起,渐渐地,李福友的藏品从单一的像章拓展到与毛主席有关的雕塑、红宝书、老照片、宣传画等等,数量越来越多,门类越来越广,兴趣也越来越浓。

期待创办红色文化博物馆

1.6万枚像章、40多尊塑像、5000多本著作、1万多套报刊画册……越收藏,他就越觉得肩上的担子越重。他说,作为民革党员,自己搞红色收藏,除了兴趣外,最主要的还是出于对共产党、对祖国、对毛主席的热爱。因为每一件藏品都蓄存着历史的温度,能够梳理出红色的脉络。收藏红色老物件就是为了将红色记忆永存心底、不断传承。

于是工作之余,李福友又开始研究这些藏品背后的文化。比如像章,在别人眼中,形状和内容可能都差不多,但这里面的门道却多了去了。且不说像章分成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共一大、遵义会址等多个种类,单天安门像章,就包括微型像章、浮雕像章等多个品种。这不仅是广大劳动人民艺术才华的结晶,更代表了当时中国徽章制作的最高水平,从而成为一种徽章文化。

当收藏由兴趣变为情怀,当情怀上升为理想信仰,李福友在整理这些藏品时,便平添了一份力量,多累都甘之如饴了。作为民革党员的他,现在最想的,一是能结交更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二是建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日给这些藏品安个可心的家,将历史的温度传导给更多学生和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责任编辑:段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监督我们| 举报平台

本网站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406号  冀ICP备2023002622号-1

技术支持:河北日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